四是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围绕重大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农业农村发展、碳达峰碳中和“3060”工作部署,常态化开展科研攻关,布局建设P3、P4实验室,实施科技支撑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增强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支撑能力。
五是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的支撑作用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先实现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10月13日,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相关情况。据悉,“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双区驱动”,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在发布会上介绍,自2017年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连续4年全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作用日益增强。
展望“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这支“军”,包括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及其集聚的人才、承接的重大项目等。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我们将制定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卓粤计划’,力争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龚国平说。
有了强大的基础研究为支撑,才有源源不断的源头创新供给,甩掉“卡脖子”的手。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领域,广东将狠抓“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打好产业基础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以芯片供应为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詹若兰在发布会上介绍,为解决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多部门正联合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构建广东集成电路的“四梁八柱”。
关键词:服务美好生活
科技支撑重大传染病防控
面对肺炎,从核酸检测到接种,人们感受到科技在助力阻击、保障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规划》以专章对“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人口与健康领域科研攻关。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在发布会上透露,“十三五”以来,广东医学领域科研项目经费占全省科研投入的30%以上。进入“十四五”,健康湾区建设为广东医学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一是能源保障更加有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标准煤以上,省内电力装机总量达到2.38亿千瓦,西电东送大送电能力达4500万千瓦(送端),天然气供应能力达800亿立方米/年。
二是能源结构更加优化。清洁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天然气消费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提高至49%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8%左右。
三是能源利用更有效率。单位GDP能耗下降14%,火电供电煤耗和电网综合网损率进一步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保持国内并与当前中等发达国家基本相当。
“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续提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全省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